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及方法:直播日期:11月19日(9:00-11:50,14:00-17:00;6学时)
课程大纲:
课时一:六西格玛基础认知(90 分钟)
1. 六西格玛的核心概念(30 分钟):西格玛(σ)的定义:希腊字母,代表标准差,用于描述结果相对于期望值的波动程度;六西格玛的统计意义:从标准差视角解释流程稳定性与缺陷率的关系;实例解析:通过 "平均水深 4 米导致溺水" 和 "A、B 班成绩差异" 案例,说明仅关注均值的局限性,强调波动(标准差)的重要性。
2. 六西格玛的水平与目标(30 分钟):六西格玛的量化标准:不考虑漂移时:合格率 99.9999998%,缺陷率十亿分之二;考虑 1.5σ 漂移时:合格率 99.99966%,缺陷率百万分之 3.4;不同西格玛水平的对比:通过表格展示 2-6σ 对应的合格率、缺陷率(PPM)及过程能力(Cp)
3. 六西格玛的广义内涵(30 分钟):作为企业文化的六西格玛:关注客户、数据驱动、过程改善、预防性思维、无边界合作、追求完美且容忍失败;小调查互动:根据 "六西格玛了解程度分级表"(4 个级别),引导学员自;我定位并说明培训目标
课时二:六西格玛发展历史与方法论框架(90 分钟)
1. 六西格玛的发展历程(30 分钟):起源与演进:摩托罗拉(1980s):比尔・史密斯提出概念,应对日本企业竞争;联合信号(1992 年):拉里・博西迪引入,推动管理层参与;通用电气(1995 年):杰克・韦尔奇将其列为核心战略,1997-1999 年节省成本显著提升;全球应用现状:索尼、诺基亚、杜邦等企业案例;中国企业(联想 2001 年首推,宝钢、华为等跟进)
2. 六西格玛方法论体系(60 分钟):改进类:DMAIC 流程:界定(Define):明确问题、目标与范围;测量(Measure):收集数据,评估当前流程能力;分析(Analyze):识别关键影响因素;改进(Improve):制定并验证解决方案;控制(Control):固化改进成果。设计类:DFSS 流程:常见模式:DMADV(界定、测量、分析、设计、验证)、IDDOV 等;应用场景:新产品 / 服务开发、现有流程无法通过 DMAIC 突破时;方法论关系:DMAIC 适用于渐进改进(4-5σ 天花板),DFSS 实现 6σ 突破性提升
课时三:六西格玛案例实践与工具应用(90 分钟)
1. 典型案例解析(45 分钟):制造业案例:吸油管开裂问题;问题:发动机异常发烫,源于吸油管与法兰部开裂;分析:尺寸超差(2.31±0.5)导致应力集中,钎焊变形 + 人工矫正加剧问题;解决方案:建立钎焊前后尺寸回归模型,优化前置控制范围;服务业案例:机场检票流程优化旧流程:乘客需在机票柜台和登机口两次排队;新流程:开放座位安排数据库,实现 "一次排队完成全流程"; 案例总结:DMAIC 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步骤
2. 核心工具介绍(45 分钟)基础工具:流程图、直方图、控制图等("七工具");进阶工具:假设检验(六西格玛最常用工具);原理:反证法 + 小概率事件,通过 P 值判断假设合理性;术语:原假设(Ho)、对立假设(Ha)、第一类错误(α 风险)、第二类错误(β 风险);应用场景:判断流程是否正常、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等
课时四: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的实践路径(90 分钟)
1. 推行基础与组织架构(30 分钟):适用企业特征:制造业 / 服务业均可,需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。组织结构:领导层:六西格玛委员会(总裁 / 副总)、倡导者(战略推动);执行层:黑带大师(MBB,培训与评审)、黑带(BB,独立带队)、绿带(GB,参与项目);角色职责:明确各层级培训时长(绿带 1-2 周,黑带 4 周,黑带大师 4-6
周)与核心任务
2. 推行阶段与关键任务(30 分钟):导入期(1-2 年):高层宣贯、搭建架构、培养骨干、选择标杆项目;加速期:整合现有管理体系、完善财务审计、实施人才激励;成长期:拓展实施领域、培养内部讲师、强化客户需求对接;成熟期:形成文化、强化 DFSS 应用、供应链推广
3. 推行建议与风险应对(30 分钟):关键建议:高层深度参与:项目选择、评审、资源保障;系统规划:结合企业战略,制定长期目标与激励机制;工具整合:与精益、TPM、ISO9000 等管理模式融合。风险应对:技术阻力:加强工具培训,降低应用门槛;管理阻力: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跨职能协作机制;文化阻力:通过案例展示价值,推动全员参与。总结与问答(10 分钟)
培训核心要点回顾,解答学员关于六西格玛推行的实际问题
师资介绍:雷老师——华中科技大学控制工程硕士,中欧国际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。